您现在正在浏览:首页 > 专题栏目 > 钧瓷文化>

陶瓷文化

时间:2017-03-14 14:22:30         来源:         作者:
中国钧瓷文化之乡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面积1461平方公里,人口116.92万人,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该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荒初开,人类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据史书记载:“帝启之岁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宴诸侯于钧台,诸侯从”(《竹书记年》)。颍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该市自古称华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广为传颂,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让位于启而得名,北京世纪坛铜柱历史纪年即禹州为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都之地。自夏始,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曾三次为夏韩古都;秦以降,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历时两千多年,均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秦汉为颍川郡,晋唐为阳翟,宋元明为钧州,清顺治年为禹州,1913年改为禹县,1988年6月,禹州市撤县建市称禹州市。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唐朝陶瓷艺人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钧瓷,宋代又大盛,钧瓷艺术使禹州名扬天下,由此繁衍出了丰富多采的钧瓷文化。尤以宋代演绎出了东方维纳斯之称的金火圣母的动人故事而饮誉至今。大量的古瓷窑特别是古钧窑遗址,古钧瓷艺术品,钧瓷残片及遗存史料佐证,该市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具有传说故事、歌谣产生的原生性,遗存遗址保存的丰富性、完好性、群众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 金火圣母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时期,相传从前几乎每个村子的神庙里,人们都会见到红脸火神爷,而神镇在敬火神爷的庙里,竟端坐着一位姑娘——金火圣母。这是因为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对神秘的花瓶,红似朱砂,鲜似鸡血,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第二天醒来使派大臣四处查访,终于打听到了钧州神?曾烧出过类似的花瓶。于是奏明皇上,皇上传下圣旨,让神?窑工烧制梦中的花瓶。钧瓷的烧制异常玄妙,人们至今还不能完全掌握它,何况当时条件下,更难烧出皇帝梦中的钧瓷。因为不能烧出理想的花瓶,已有多名窑工被处死。最后任务落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身上,母女俩很穷,靠一座小窑炉度日,女儿美丽、善良。最后想出了个办法在决定钧瓷窑变成色时,跳进窑炉,让自己的血气渗入匣钵,凝结在花瓶之上,按这种想法,终于烧制出了皇帝梦中的花瓶。挽救了乡亲,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为她塑了像,盖了庙宇,让子孙后代敬仰她,怀念她。 这一动人故事时代相传,从神?镇传遍了禹州市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也在中原大地上时代相传。钧瓷也因此显得更加神秘,身价倍增。故事充分体现了勤劳智慧的禹州人民向往真、善、美,追求崇高的良好愿望。 该市陶瓷文化丰富多采,古朴典雅,产生这些陶瓷文化之源自然来自陶瓷艺术的产生,发展和繁荣。该市古瓷窑、古钧窑遗址有260多处,为全国古瓷窑遗址县级之最,而且出土的陶瓷、钧瓷器皿及残片,残片上的装饰图案、文字都在证明该市为钧瓷文化的发源地。时代相传的民谣都在传递着钧瓷文化产于该市。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 “黄金有价钧无价”。 “进入神?山,七里长街欢,七十二座窑,烟火遮云天”。 “客商走天下,日进斗金钱”。 “要要穷,烧钧红,十窑九不成”。 这些民谣流传至今,妇孺皆知,从钧瓷文化的地域特点上看,从故事开始,繁衍出许多门类,诗歌、散文、对联、歌谣、戏剧等,因文化特色浓厚,神?也因此成为全国历史名镇,位于城区古钧台附近的钧官窑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该市申报钧瓷全国原产地保护获得成功。 从民俗上讲,以神后为中心涉及禹州全境。每月的十五敬火神爷,凡有窑的人家这一天都要烧香,祈求火神爷保护窑炉安全,窑工安全,能烧制出传说故事中的精品钧瓷。而禹州人猜枚行令时是不许喊“五”的,因为“五”与“捂”谐音,为窑家的不详语,外地到禹作客的人,如果喊五,便罚酒,不受罚就过不了关。这一民俗在神?犹为认真。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该市为了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加大了对钧瓷文化的遗存遗址保护力度,既保护古钧瓷窑遗址,又对民歌、民谣、民间传说加以整理,编写了《钧瓷赞歌》一书,也有《钧台窑发现与探索》出版,更有依托金火圣母的故事编写了大型历史剧《桃花》,录制了《钧瓷》电视片,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众多专家、学者、艺术家、作家、教授纷纷到禹州实地考察,纷纷以书法、诗歌、美术等形式为钧瓷文化增光添彩。诗歌、墨宝,足以编成多卷本钧瓷文化专著。上世纪的1999年全国钧瓷邮票首发式在禹州举行,一次仪式盛会,咫尺方寸之间,进一步佐证了千古绝唱,世界瑰宝,优秀文化源于该市。2003年以来该市每年举办一次钧瓷文化艺术节,多次举办全国性的高品位,高规格的钧瓷文化艺术研讨会。一座上万平方米的陶瓷文化博物馆将于今年九月份破土动工,禹州为独一无二的钧瓷艺术文化之乡,该市的古钧官窑遗址成为申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Copyright 2010-2022 许昌市图书馆 版权所有

技术维护:许昌市图书馆技术部 技术部电话:0374-2961970

流通部电话:0374-2961939 期刊部电话:0374-2961982 少儿部电话:0374-2961928 读者服务处:0374-2961925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东城区赵湾路

技术支持:许昌信息港 豫ICP备11032596号